
銅缸的故事
作者:宜鑫更新時間:2017-01-18 15:22:04瀏覽次數:
原標題:故宮裏的銅缸(有改動)
銅缸大家都見過,在古代銅缸是用來盛水的,現代銅缸作為(wei) 風水用品深受大家的喜歡。在庭院門口兩(liang) 邊放上兩(liang) 口銅雕大缸,顯得大方高貴,俗話說水是財,用銅缸盛水,就是把財聚在一起,所以說銅缸有聚財的風水作用。
許多去過北京故宮的同誌都知道,故宮裏的一些大殿前、庭院中都擺放著一個(ge) 個(ge) 大金屬缸。這些大缸腹寬口收、容量極大,而且裝飾精美,兩(liang) 耳處還加掛著獸(shou) 麵銅環。那麽(me) ,這些大缸是做什麽(me) 用的呢?
原來這是當時故宮裏的一種防火設施。很早以前,人們(men) 就想出了在門前放置大缸以及時救火的辦法,隻要時常將水注滿,發生火情時就可以隨時就近取水滅火。那時,人們(men) 稱大缸為(wei) “門海”。從(cong) 字麵上不難理解。“門海”即是門前之大海。他們(men) 認為(wei) ,門前有了大海就不會(hui) 再發生火災了,因此,大缸又被稱做“吉祥缸”、“太平缸”。
點擊查看更多優(you) 秀銅缸作品:https://www.aauve.com/plt35p1.html
在清代,宮中的銅缸是由內(nei) 務府統一管理的。每天一早,內(nei) 務府官員便命令蘇拉(雜役)從(cong) 井內(nei) 汲水,一擔一擔地把所有大缸灌滿,以備防火之用。
每年到了小雪季節,宮內(nei) 的太監就要在銅缸外套上一層特製的棉套,上麵再加上厚厚的缸蓋;同時,銅缸下麵的漢白玉石基座裏還要放置一盆炭火,並保證使其晝夜不息地燃燒著。這樣,通過雙重保暖措施防止缸內(nei) 存水結冰。保暖工作一直要到第二年的驚蟄時節才能結束,那時大地回春,氣候已經逐漸轉暖,太監們(men) 就會(hui) 解去棉套,撤去炭火。為(wei) 了保證宮中有足夠的水源用於(yu) 滅火,當時在宮中設置了許多大缸。據《大清會(hui) 典》記載,宮中共有大缸308口。但世事滄桑,由於(yu) 各種原因的破壞,如今隻剩下了231口了。這些大缸共分為(wei) 鐵、銅和鎏金銅三種。一般來講,鐵缸是明代時鑄造的;銅缸有明代的,也有清代的;鎏金銅缸則均是清代鑄造的。其中,以銅缸居多,所以人們(men) 習(xi) 慣地稱宮中的大缸為(wei) 銅缸。
宮中設置大量銅缸的最初意圖是用來防火的,但其實際存在的價(jia) 值絕不僅(jin) 僅(jin) 局限於(yu) 消防,同時它還是宮內(nei) 大殿、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陳列品。清代宮中各處陳設吉祥缸的質地、大小、多少都要隨具體(ti) 的環境而定。鎏金銅缸等級最高,因此要設列在皇帝上朝議政的太和殿、保和殿兩(liang) 側(ce) 以及用於(yu) “禦門聽政”的乾清門外紅牆前邊。而在後宮及東(dong) 西長街,就隻能陳設較小的銅缸或鐵缸了。
明清政府為(wei) 建造這些大缸耗費了相當大的物力、財力。拿鎏金銅缸來講,整個(ge) 工藝非常複雜,其方法是首先在金屬器物表麵塗上金和水銀的合金,然後進行烘烤,使水銀蒸發,將黃金滯留下來,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,雖說已經遭到了部分的破壞,但個(ge) 個(ge) 仍然金光燦爛,光彩奪目,華美無比。至於(yu) 鎏金銅缸的造價(jia) ,乾隆年間《奏銷檔》曾有過記載。口徑1.66米的鎏金銅缸約重1696公斤,僅(jin) 銅缸製造約合白銀500多兩(liang) ,再加上銅缸上的100兩(liang) 黃金,共計需鑄造費至少白銀1500兩(liang) 。
然而,不幸的是,1900年,八國聯軍(jun) 入侵中國,在紫禁城中進行了大肆掠奪。掠奪中,許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銅缸上的鎏金,致使太和殿兩(liang) 側(ce) 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。這是帝國主義(yi) 侵略中國、掠奪和摧殘我國古代文物的曆史見證。
如此吉祥精美大其的銅缸,你不想擁有嗎?銅缸訂做,就來唐縣宜鑫銅雕,專(zhuan) 業(ye) 定做各種尺寸的銅缸,銅大缸,純銅缸,鎏金銅缸,青銅缸等,做工精細,質量可靠。歡迎來圖來電訂購13483459999